9 月 24 日至 26 日,2025 云栖大会在杭州云栖小镇举办。本届大会以“云智一体・碳硅共生”为核心主题,吸引全球 50 余个国家的 2000 余位行业代表齐聚,共探 AI 技术与各领域融合的前沿实践。
本次大会上,深耕青少年 AI 教育八年的猿编程,携大模型驱动的 AI 教育创新成果亮相。猿编程 CTO 塔拉于 9 月 25 日受邀参与视频云专场的圆桌对话,系统分享猿编程在 AI 教育课程、硬件产品中的大模型融合应用,完整呈现从“课堂知识传递”到“课后创新实践”的 AI 教育全链路落地逻辑。
猿编程 CTO 塔拉受邀参与云栖大会视频云专场圆桌对话
“猿编程对大模型的应用,从不是单点尝试,而是覆盖‘课程学习-课后实践’的全链路渗透。”塔拉表示。
目前,猿编程已将大模型融入核心教学环节。其主打产品 C 系列课程中,已实现文生图、文生文等主流大模型能力的教学渗透,同时引入人脸识别、动物识别、垃圾分类等场景化 AI 应用,让孩子在课堂上就能接触真实世界的大模型技术,理解 AI 如何解决实际问题。“我们不追求技术参数的堆砌,而是让大模型成为‘可感知的教学工具’—— 比如通过文生图理解‘prompt(提示词)设计逻辑’,通过垃圾分类识别掌握‘图像识别原理’,让抽象技术变成看得见、用得上的知识。”塔拉补充道。
在智能硬件方面,大模型的价值则聚焦“降低创造门槛,强化互动体验”。一方面,编程智能机器狗“小 8”,突破传统工具“一问一答”的局限,能与孩子展开围绕编程创意的持续对话,比如孩子想让“小 8”实现“跟我走”功能,“小 8”会主动追问需求细节,引导孩子拆解问题;另一方面,“星瀚智能套装”接入大模型后,孩子无需掌握复杂算法,就能实现“小鸟跟手飞”“智能追光板”等创意项目,真正让大模型成为“创造脚手架”。
猿编程 CTO 塔拉在云栖大会分享猿编程 AI 教育实践
塔拉进一步指出:“AI 目前已全面渗透教育流程,从内容制作到客户服务,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因 AI 带来巨大的效能提升。”
塔拉表示,希望未来 AI 能进一步发展为“垂直化、行业专用的智能体系统”,尤其在教学内容理解和个性化辅导方面深化能力。他强调:“AI 教育要脚踏实地,以解决业务痛点为导向,从局部切入,快速验证,再规模化推广。”
谈及大模型的核心价值时,塔拉明确指出了其角色应超越“解题工具”的局限。“我们坚定地将大模型定位为‘素养培育载体’,”他表示,“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硬件互动,其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青少年 AI 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。”
这一理念的落地,依托于猿编程行业首创的“4C 体系”。该体系涵盖底层认知能力(Cognition)、复合思维能力(Complex Thinking)、自我效能(Confidence & Driver)和跨学科融合(Cross-discipline)四大维度,旨在推动 AI 教育从单纯的“技能培养”向更深层次的“认知发展”跃迁。
在云栖大会计算馆的视频云展区,猿编程“小 8”作为 AI 教育代表案例展出
在大模型的赋能下,“4C 体系”的培养路径变得更具体、更可感。比如在使用“星瀚智能套装”做“智能追光板”项目时,大模型可以辅助生成基础代码,孩子则专注于调试光线阈值、优化转向逻辑,在“编写-运行-调试”的循环里,专注力、控制能力等“底层认知能力”会自然提升。孩子和编程智能机器狗“小 8”互动时,“小 8”会通过持续对话追问“跟我走要保持多远距离”“遇到障碍要不要停下”,引导孩子梳理需求、拆解问题 —— 这个过程,本质是在锻炼“复合思维能力”。而当孩子完成一个贴近生活的项目(比如用 AI 识别垃圾分类),那种“自己能做出实际 AI 应用”的成就感,又会强化自我效能,让学习动力更足。在以上这些案例中,往往要融入多个学科的知识,涉及物理、数学、工程甚至艺术,从而在实践中打破学科边界。
“大模型给青少年 AI 教育带来的,不只是‘从 0 到 1’做出一个 AI 项目的机会,更是全面提升综合素养的空间。”塔拉表示。
自 2017 年成立以来,猿编程始终沿着这个方向深耕,致力于提升青少年的 AI 素养。依托“4C 体系”,猿编程已搭建起覆盖“通识教育 + 专业教育 + 校园 AI 教育”的产品矩阵:家庭端有匹配不同年龄段的 C 系列、A + 系列课程,累计服务超 600 万学员;校园端有 AR 编程、实物化编程等创新产品,覆盖全国 30 多个省级行政区的 3500 余所学校。为不断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创新性,猿编程于 2020 年成立“少儿编程研究院”,汇聚脑科学、人工智能等领域顶尖专家,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・斯穆特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,《最强大脑》科学总顾问、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刘嘉担任首席科学顾问,《最强大脑》科学评审、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担任认知科学顾问,让课程和产品始终扎根前沿科学理念。
当大模型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名词,而是转化为“会对话的硬件”“重实践的课程”“能落地的素养框架”,青少年 AI 教育便不再局限于“教会使用工具”,而是真正走向“培养创造未来的人”。未来,随着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,猿编程将持续以“产品创新 + 体系支撑”为基石,为青少年搭建起通往智能时代的成长桥梁,让更多孩子在 AI 浪潮中既懂技术逻辑,又有创新能力,更具人文温度,成长为兼具“科技素养”与“人文底色”的未来建设者。
广告声明: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(包括不限于超链接、二维码、口令等形式),用于传递更多信息,节省甄选时间,结果仅供参考,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。